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评建动态
>
学校动态
>
正文
评建动态
学校动态 学院动态
当前位置:
学院巡礼丨经贸院:打造经济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作者: 发布时间: 2025-08-25 浏览量:

湖南大学经济类学科发端于1903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1982年开办全国首批工业外贸专业,2002年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正式成立。目前学院拥有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其中“国际贸易学”为国家重点学科),还拥有税务、国际商务、数字经济三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均为湖南省重点学科、“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应用经济学进入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并有“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900余名,全职专任教师79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35人,助理教授19人,拥有高层次人才特聘教授1人、高层次人才青年学者1人、国家级青年项目获得者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等10余位国家级、省部级人才,形成了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财政学、数字经济四个本科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双学位)专业。其中,经济与贸易、经济学、财政学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成效

(一)坚持党建引领,构建育人特色发展模式

新思享·党建引领:注重“实”“新”“效”,深化“党建+科研”双组融合模式,充分发挥党建领航作用。通过制定《师德师风建设方案》,将师德师风要求贯穿于选聘、晋升、考核等各个环节。持续打造“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作室建设,开展“教师党员示范岗”“师德标兵”“我心目中最敬爱的老师”“教学名师”“教学能手”“教学优秀奖”等评选,以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为契机,加强典型宣传推介,激励引导学院教师与典型对标。邀请优秀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经验分享会、举办青年教师工作坊、教师座谈会、各类师德师风教育培训等活动 70 余场,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着力打造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业务能力超群的高素质育人团队。

新思享·思想铸魂:构建大思政格局、提升专业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全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全校开设通识必修课程《改革开放史》,撰写《经济学课程思政案例集》,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研究、进教材、进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和评选活动,深入挖掘“第二课堂”中的思政元素,在革命遗址、重点企业等建立一批兼顾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育人的实践基地,打造“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四链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新思享·文化沁润:依托岳麓书院等文化载体,常态化开展“新生入学第一课”“经典阅读”“红色研学”等活动,深入挖掘学院发展历程和文化底蕴,形成“经世致用,明德维新”的院训和“博学、参省、积力、众智”的院风,以湖湘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沁润学生成长,引导学生树立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推动学院育人工作全面发展。

学院获得“湖南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南省普通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荣誉称号,曲丹获湖南省高校党建工作“双带头人标兵”称号,《国际经济学》为省级思政示范课程,建有《国际贸易实务》等校级思政示范课程13门。

(二)打造6C创新创业能力人才培养模式

对标国家战略任务,推进专业优质化建设:坚持需求导向,遵循“优化布局、交叉融合”原则,加快传统专业升级改造,开设全国第一批“数字经济”本科专业新专业(全国率先成立数字经济系),建设“国际经济与贸易+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双学位项目。依托国际贸易学国家重点学科,实施“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建立健全纵向递升、横向拓展的课程体系和导师制,打通提前选修研究生课程和学分互认通道。与校外专家联合开设《国际商务》等课程7门;依托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等开设《中非经贸概论》等方向课程。

延拓实践育人阵地,赋能时务能力提升:学院开展“岳麓经贸学术论坛”“岳麓经贸企业论坛”等系列品牌活动,与湘西十八洞村、隆回白水洞村等共建乡村振兴基层实践基地,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调研等。深化乡村振兴等系列实践调研,实施百村实践调研计划,让学生熟悉国情社情、增强基层服务意识。

建设创新创业基地,打造全程贯通育人链条:建设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形成“科研+实践+竞赛”的综合平台。建成双创实验训练基地、经济数据研究中心和经济实验训练中心,提供数据保障和专业训练,与多所高校形成跨校数据交流共享机制。完善双创服务保障机制,形成“专业教师-管理服务-朋辈传帮”的双创教育工作团队,打造全程贯通育人链条。获“挑战杯”全国一等奖省级以上获奖 18 项(国家级奖 10项)、学科竞赛省级以上奖励 29 项。

实施“双色调”育人工程,构建课程体系:构建“五位一体”“专业+”课堂教学体系、“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教学模式和“123”“实践+”课外支持体系,内聚耦合“专业+”课堂教学体系与“实践+”课外支持体系,不断推动教师积极进行培养模式创新、课程理念创新、教学内容创新和模式创新,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本科课程的高阶性和挑战度。学院目前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特色专业1个,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国家级一流课程两门,省级一流课程五门,近五年获得教育部、省级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教改项目、专业建设项目等20余项。

(三)拓展国际化育人渠道

建设高水平对外合作交流平台: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积极申报商务部援外专项计划,与各国驻华使馆、境外中资企业开展合作,融入“一带一路”和中非经贸活动,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金砖国家网络大学联盟、“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建设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新增中非文化交流中心(中联部)等高水平平台。

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学院自2011年起开始了成建制留学生培养(英文授课),来华留学生培养人数全校第一;新增中非经贸概论、自由贸易区概论、国际经贸规则与国际组织等服务国家战略新课程;已培育来自巴基斯坦、也门、越南、孟加拉等1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共计128人,与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Kilimall等对非企业,协同建设5个省级产学研实践基地。获得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项,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了大量经贸专业人才,成为推动双方国际经贸合作的中坚力量。

实行国际化人才培养双学位等项目:学院通过招聘海外青年教师、吸引知名海内外学者作为讲座教授或客座等多种形式接轨国际资源,并与英国伯明翰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西澳大学、威斯康星麦迪逊分校,开展“3+1”“2+2”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拓展海外交流学习渠道,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日本大阪大学等高校开展学生交换、学分互认、创新型人才国际联合培养等项目,派遣教师前往剑桥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进行访学和合作交流、派送本科生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等交流方式,推动人才出海交流。

自2002年建院以来,已与国(境)外近30多所大学或机构建立正式合作关系。近五年内,本科毕业生出国(境)升学比例接近20%,80%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康奈尔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QS全球前100高校。与日本大阪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等四所高校合作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现代产业链与供应链经济分析”创新型人才合作培养项目。近三年申报外专项目立项12项,推动青年教师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大学等15所国际一流高校团队和教师的科研合作,完成针对人才培养的国际授课17门次,短期出境交流实习和联合培养104人。

(四)聚力提升社会影响力

学术影响力显著提升:学院一直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对接需求,凝练方向,聚焦价值链攀升、供应链韧性、贸易规则等重大问题;鼓励学科交叉,开展有组织科研,通过外专项目、留学访学等方式,推动每位科研人员对接国内外至少2个高水平研究团队;以重大需求为牵引做好国家级项目申报指导对接,为申报老师配备院内专家,进行“选题—破题—论证—打磨”的一对一全流程指导,在项目申报重要阶段节点,邀请多位校外专家对国家级项目申报进行集中指导和研讨修改。

55F5C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成效突出:加强与政府企业对接深化产学研融合,明确需求、解决问题,共同开展技术攻关,主动服务湖南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重点走访了外交部、全国人大预工委、湖南自贸区、中国进出口银行、华为、德国国际合作组织GIZ、舍弗勒等30个政府部门与行业龙头企业;对接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依托国际贸易学、财政学、区域经济学等优势学科,形成“4*3”新型特色智库平台矩阵。聚焦新质生产力、数字贸易等相关主题,学院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受邀在省委“湖湘大学堂”、全国性学术研讨会等进行主讲。

近年共承担了国家社科重大或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重大项目共1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46项,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管理科学学报》《Journal of Economics Theory》《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Management Science》《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等国内权威期刊或国际SSCI和S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3篇,同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权威媒体刊发多篇评论文章。服务湖南“三高四新”战略、自贸区建设需求,依托湖南省人大预算监督研究基地、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持续发布研究课题,凝聚智力推动湖南经济改革和区域发展,在《光明日报》理论版《湖南日报》《新湘评论》等媒体上发表政策性文章15篇;近3年完成相关智库报告30项;获国家级领导人肯定性批示8项(总理批示2项),省部级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20余项。

学生培养成效

2022级数字经济本科生冯琪原表示数字经济专业在课程设计上,充分体现了经济学、数学、计算机的有机结合,涵盖数据挖掘、算法原理、微观经济分析、数理统计、数字经济等多个方向,既重视经济理论的学习,也注重编程能力、数据处理和建模分析等实践能力的训练。在师资方面,学院汇聚了一批具有海内外学术背景的优秀教师,无论是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还是进入实验室与企业联合调研,我们都获得老师的深入指导和支持,并指导我们在创新创业、数学建模、学科竞赛上取得斐然成绩,真正感受到“以学术推动人才培养、以实践促进知识转化”的理念。

2022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班李可表示课程设置上呈现出学科体系完整、学习层次渐进的特点。从大一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西方经济学等基础通论课,到计量经济学,博弈论,应用统计学等数量课程,再到国际商法,国际商务,世界经济,中级国际贸易学等专业课程,让我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到切实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学院采取本科导师制,对学生进行学术科研训练。课堂小组讨论和展示上,老师们认真点评每个同学想法与思考,锻炼培养了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学院一直以来秉承知行合一、实学相济:经济问题调查,认知实习,进出口贸易模拟实验等实践性课程,让同学们能够在实践调研和企业参访中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有效弥补传统课堂理论教学的局限。

优秀毕业生代表

来源:经贸院 教务处

责任编辑:文亦佳

学院巡礼丨经贸院:打造经济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
作者: 湖南大学 发布时间: 2025-08-25 浏览量: 168

湖南大学经济类学科发端于1903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1982年开办全国首批工业外贸专业,2002年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正式成立。目前学院拥有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两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含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其中“国际贸易学”为国家重点学科),还拥有税务、国际商务、数字经济三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均为湖南省重点学科、“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应用经济学进入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A类学科,并有“985工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900余名,全职专任教师79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35人,助理教授19人,拥有高层次人才特聘教授1人、高层次人才青年学者1人、国家级青年项目获得者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等10余位国家级、省部级人才,形成了本硕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学、财政学、数字经济四个本科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双学位)专业。其中,经济与贸易、经济学、财政学均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成效

(一)坚持党建引领,构建育人特色发展模式

新思享·党建引领:注重“实”“新”“效”,深化“党建+科研”双组融合模式,充分发挥党建领航作用。通过制定《师德师风建设方案》,将师德师风要求贯穿于选聘、晋升、考核等各个环节。持续打造“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工作室建设,开展“教师党员示范岗”“师德标兵”“我心目中最敬爱的老师”“教学名师”“教学能手”“教学优秀奖”等评选,以教师节等重大节庆日为契机,加强典型宣传推介,激励引导学院教师与典型对标。邀请优秀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经验分享会、举办青年教师工作坊、教师座谈会、各类师德师风教育培训等活动 70 余场,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着力打造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业务能力超群的高素质育人团队。

新思享·思想铸魂:构建大思政格局、提升专业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全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在全校开设通识必修课程《改革开放史》,撰写《经济学课程思政案例集》,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研究、进教材、进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和评选活动,深入挖掘“第二课堂”中的思政元素,在革命遗址、重点企业等建立一批兼顾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育人的实践基地,打造“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四链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新思享·文化沁润:依托岳麓书院等文化载体,常态化开展“新生入学第一课”“经典阅读”“红色研学”等活动,深入挖掘学院发展历程和文化底蕴,形成“经世致用,明德维新”的院训和“博学、参省、积力、众智”的院风,以湖湘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沁润学生成长,引导学生树立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推动学院育人工作全面发展。

学院获得“湖南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湖南省普通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荣誉称号,曲丹获湖南省高校党建工作“双带头人标兵”称号,《国际经济学》为省级思政示范课程,建有《国际贸易实务》等校级思政示范课程13门。

(二)打造6C创新创业能力人才培养模式

对标国家战略任务,推进专业优质化建设:坚持需求导向,遵循“优化布局、交叉融合”原则,加快传统专业升级改造,开设全国第一批“数字经济”本科专业新专业(全国率先成立数字经济系),建设“国际经济与贸易+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双学位项目。依托国际贸易学国家重点学科,实施“本硕博”贯通式培养,建立健全纵向递升、横向拓展的课程体系和导师制,打通提前选修研究生课程和学分互认通道。与校外专家联合开设《国际商务》等课程7门;依托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等开设《中非经贸概论》等方向课程。

延拓实践育人阵地,赋能时务能力提升:学院开展“岳麓经贸学术论坛”“岳麓经贸企业论坛”等系列品牌活动,与湘西十八洞村、隆回白水洞村等共建乡村振兴基层实践基地,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脱贫攻坚史调研等。深化乡村振兴等系列实践调研,实施百村实践调研计划,让学生熟悉国情社情、增强基层服务意识。

建设创新创业基地,打造全程贯通育人链条:建设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形成“科研+实践+竞赛”的综合平台。建成双创实验训练基地、经济数据研究中心和经济实验训练中心,提供数据保障和专业训练,与多所高校形成跨校数据交流共享机制。完善双创服务保障机制,形成“专业教师-管理服务-朋辈传帮”的双创教育工作团队,打造全程贯通育人链条。获“挑战杯”全国一等奖省级以上获奖 18 项(国家级奖 10项)、学科竞赛省级以上奖励 29 项。

实施“双色调”育人工程,构建课程体系:构建“五位一体”“专业+”课堂教学体系、“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教学模式和“123”“实践+”课外支持体系,内聚耦合“专业+”课堂教学体系与“实践+”课外支持体系,不断推动教师积极进行培养模式创新、课程理念创新、教学内容创新和模式创新,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本科课程的高阶性和挑战度。学院目前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特色专业1个,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国家级一流课程两门,省级一流课程五门,近五年获得教育部、省级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教改项目、专业建设项目等20余项。

(三)拓展国际化育人渠道

建设高水平对外合作交流平台: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积极申报商务部援外专项计划,与各国驻华使馆、境外中资企业开展合作,融入“一带一路”和中非经贸活动,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金砖国家网络大学联盟、“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建设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新增中非文化交流中心(中联部)等高水平平台。

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学院自2011年起开始了成建制留学生培养(英文授课),来华留学生培养人数全校第一;新增中非经贸概论、自由贸易区概论、国际经贸规则与国际组织等服务国家战略新课程;已培育来自巴基斯坦、也门、越南、孟加拉等1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共计128人,与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长沙片区、Kilimall等对非企业,协同建设5个省级产学研实践基地。获得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项,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送了大量经贸专业人才,成为推动双方国际经贸合作的中坚力量。

实行国际化人才培养双学位等项目:学院通过招聘海外青年教师、吸引知名海内外学者作为讲座教授或客座等多种形式接轨国际资源,并与英国伯明翰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西澳大学、威斯康星麦迪逊分校,开展“3+1”“2+2”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培养国际化创新型人才。拓展海外交流学习渠道,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日本大阪大学等高校开展学生交换、学分互认、创新型人才国际联合培养等项目,派遣教师前往剑桥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进行访学和合作交流、派送本科生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等交流方式,推动人才出海交流。

自2002年建院以来,已与国(境)外近30多所大学或机构建立正式合作关系。近五年内,本科毕业生出国(境)升学比例接近20%,80%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康奈尔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QS全球前100高校。与日本大阪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等四所高校合作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现代产业链与供应链经济分析”创新型人才合作培养项目。近三年申报外专项目立项12项,推动青年教师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大学等15所国际一流高校团队和教师的科研合作,完成针对人才培养的国际授课17门次,短期出境交流实习和联合培养104人。

(四)聚力提升社会影响力

学术影响力显著提升:学院一直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对接需求,凝练方向,聚焦价值链攀升、供应链韧性、贸易规则等重大问题;鼓励学科交叉,开展有组织科研,通过外专项目、留学访学等方式,推动每位科研人员对接国内外至少2个高水平研究团队;以重大需求为牵引做好国家级项目申报指导对接,为申报老师配备院内专家,进行“选题—破题—论证—打磨”的一对一全流程指导,在项目申报重要阶段节点,邀请多位校外专家对国家级项目申报进行集中指导和研讨修改。

55F5C

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成效突出:加强与政府企业对接深化产学研融合,明确需求、解决问题,共同开展技术攻关,主动服务湖南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重点走访了外交部、全国人大预工委、湖南自贸区、中国进出口银行、华为、德国国际合作组织GIZ、舍弗勒等30个政府部门与行业龙头企业;对接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依托国际贸易学、财政学、区域经济学等优势学科,形成“4*3”新型特色智库平台矩阵。聚焦新质生产力、数字贸易等相关主题,学院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受邀在省委“湖湘大学堂”、全国性学术研讨会等进行主讲。

近年共承担了国家社科重大或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重大项目共1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46项,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管理科学学报》《Journal of Economics Theory》《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Management Science》《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等国内权威期刊或国际SSCI和SCI来源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3篇,同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权威媒体刊发多篇评论文章。服务湖南“三高四新”战略、自贸区建设需求,依托湖南省人大预算监督研究基地、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研究院持续发布研究课题,凝聚智力推动湖南经济改革和区域发展,在《光明日报》理论版《湖南日报》《新湘评论》等媒体上发表政策性文章15篇;近3年完成相关智库报告30项;获国家级领导人肯定性批示8项(总理批示2项),省部级主要领导肯定性批示20余项。

学生培养成效

2022级数字经济本科生冯琪原表示数字经济专业在课程设计上,充分体现了经济学、数学、计算机的有机结合,涵盖数据挖掘、算法原理、微观经济分析、数理统计、数字经济等多个方向,既重视经济理论的学习,也注重编程能力、数据处理和建模分析等实践能力的训练。在师资方面,学院汇聚了一批具有海内外学术背景的优秀教师,无论是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还是进入实验室与企业联合调研,我们都获得老师的深入指导和支持,并指导我们在创新创业、数学建模、学科竞赛上取得斐然成绩,真正感受到“以学术推动人才培养、以实践促进知识转化”的理念。

2022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验班李可表示课程设置上呈现出学科体系完整、学习层次渐进的特点。从大一的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西方经济学等基础通论课,到计量经济学,博弈论,应用统计学等数量课程,再到国际商法,国际商务,世界经济,中级国际贸易学等专业课程,让我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到切实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学院采取本科导师制,对学生进行学术科研训练。课堂小组讨论和展示上,老师们认真点评每个同学想法与思考,锻炼培养了我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学院一直以来秉承知行合一、实学相济:经济问题调查,认知实习,进出口贸易模拟实验等实践性课程,让同学们能够在实践调研和企业参访中灵活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有效弥补传统课堂理论教学的局限。

优秀毕业生代表

来源:经贸院 教务处

责任编辑:文亦佳